(健康醫療網/記者賴彥君報導)台北一名50多歲的彭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約10年,雖每日規則服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,但血糖指標的糖化血色素依然偏高,且體重逐年上升。直到接受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-2(鈉-葡萄糖共同輸送器-2)抑制劑5個月後,才使血糖達標,且體重也下降了4公斤。
新型藥物降血糖 無體重上升副作用
成大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鄭凱比醫師表示,鄭本岡近年發展出的口服SGLT-2抑制劑及皮下注射GLP-1 (glucagon-like peptide-1)腸泌素這2類降血糖藥物,在最新的大型跨國研究均顯示,兩者不僅可以降低血糖、鮮少造成血糖過低的副作用,更有鄭本岡降低體重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率的效果。美國糖尿病學會2018年病人照護指引也建議,針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病人,若在給予第一線糖尿病藥物(Metformin)後血糖仍未達標,就應考慮服用這兩類新型降血糖藥物。
血糖控制不良 引起併發症恐死亡
鄭凱比醫師指出,糖尿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5,且罹病者的血糖若是控制不良,甚至可能造成多種併發症,包括視網膜病變、腎臟病變、神經病變、冠狀動脈疾病、周邊血管疾病等,其中心血管疾病更為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與三高密切相關 體重變化不可忽視
為了控制好血糖,糖尿病病人多數會選擇胰島素或是傳統口服藥物,但使用這些藥物雖有效降低血糖,卻也常常帶來體重增加的副作用。根據英國一大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,使用胰島素治療12年,造成病人體重平均上升8公斤;另有研究也發現,體重上升會進一步對病人的血壓、血糖及血脂均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。因此,鄭愷比特別提醒,在控制血糖的過程中,體重變化也不容忽視。
每天新增68名糖友 體重控制須注意
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-2015年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發現,在台灣,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.8%,其中男性佔13.1%、女性佔10.5%,推估全台灣約有227.5萬糖尿病病友,且每年以2.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,亦即每天約新增68名糖尿病病人,而體重控制對於日益增多的糖尿病病人也是相當嚴肅的課題。
當心!麻疹初期似感冒 致死率是流感千倍
麻疹致死率是流感的千倍之高!麻疹近日躍上國際新聞版面,引起不少民眾的疑慮。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威傑指出,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,和一般感冒一樣,經由接觸及飛沫傳染,只是傳染力更強,尤其患者開始出疹的前後四天,傳染力最強,致死率可達到5至10%。
王威傑表示,台灣將麻疹納入常規預防接種時程,大部分人體內都有麻疹抗體,但隨時間增加,疫苗保護力會下降,一部份的人會失去預防效果。因台灣長期疫苗的政策下,絕大多數人有抵抗力,少數沒抵抗力的人因而受到「群體免疫」保護,因此很少聽聞有人得到麻疹。最近的個案就是到泰國受到傳染,帶回台灣並傳播到沖繩。
麻疹的流行區域包含中國、泰國、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非洲,甚至法國也是流行區域。潛伏期為10-12日,被傳染後不會馬上發病。發病後4~7天出現流鼻水、咳嗽、喉嚨痛、眼睛紅腫、流眼淚等感冒症狀,之後口腔黏膜會發現白色的「柯氏斑點」,王威傑表示,當出現高燒及從頭部蔓延到身體的紅疹時,麻疹病毒可能已經傳染給許多人了。
麻疹和一般感冒一樣,經由接觸及飛沫傳染,只是傳染力更強。患者開始出疹的前後四天,傳染力最強,此時的患者應自我隔離,若醫師評估為高風險者應住院隔離。王威傑提醒,接觸到此時期的患者,於72小時內補打三合一疫苗或免疫球蛋白,有機會做補救式的預防。
麻疹常見併發症為中耳炎、肺炎及肺炎。高風險群包含嬰兒、營養不良、有白血病、癌症及免疫缺損或生活環境較差的兒童。王威傑醫師說,麻疹致死率可達到5~10%,相較流感致死率小於0.1%,麻疹致死率是流感的千倍之高。
不像流感或水痘有特效藥,目前沒有抗病毒藥可使用,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以舒緩症狀不適感為主,小朋友若得了麻疹,可補充維生素A預防麻疹造成的眼球傷害與失明。
王威傑表示,麻疹是傳染性與致死率高的疾病,台灣人已接種疫苗,故境內傳染率極低,通常是到麻疹流行區域旅行時被傳染,王威傑建議,到麻疹流行國家旅遊前,可檢查血液中是否有抗體,若消失了宜施打三合一疫苗,以產生抗體。而接觸患者後,出若現感冒症狀隨後發燒出疹,應盡速就醫診治。
(畢翠絲/綜合報導)
- Apr 30 Mon 2018 06:43
當心!麻疹初期似感冒 致死率是流感千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